冲压事故如何分类?分布规律又是怎样的?

频道:‌冲压模具 日期: 浏览:10

一、冲压事故的分类

现代工业生产里,设备构造越来越精密,制造体量不断增大,此类情形下,冲压环节出的事故,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

① 在凸模和凹模之间(作业点)发生的;

② 由压力机的飞轮或送料装置造成的;

③ 在材料和设备的保管运输时发生的。

第①种意外状况就是大家常提及的挤压事件,此类事件的发生频率最高,第②种和第③种意外状况,通常情况下能够借助完善的设备构造、保养措施以及生产区域监管来预防,因此接下来的探讨将主要针对第①种意外状况展开。

二、 冲压事故的分布规律

根据某些海外文献记载,冲压设备引发的安全事件是普通机械行业的三倍之多。冲压车间里,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员工会遭遇伤害,通常需要休息十二天才能恢复,其中五十个案例是手部受伤,二十个案例是眼部受损,八个案例是脚部受伤。

目前国内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,个人认为,主要是因为没有清楚一致地了解冲压事故的发生特点,所以造成了政策行动上的杂乱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权威机构出版的《开式压力机设计》提及:凡16吨级以下的压力机,启动后滑块迅速触及下死点,人手无法及时进入模具,故此使用无碍,……这种观点或许是导致那个年代研发“冲床安全装置”屡屡受挫的关键症结之一。

很多版本的《冲(剪)压作业安全技术培训教材》里都写明,要按照冲模的安全状况,在上、下模的正面和背面标上不同颜色来区分,模具有不同安全等级,分别用绿色、黄色、蓝色、红色来表示,安全等级高的模具是绿色的,普通等级的是黄色的,必须用人工送料的是蓝色的,非常危险的则是红色的,而安全等级高的模具具体是指,在正常操作时,手不需要进入模具内部的那种这种凭空捏造的规则,其实也是一种迷惑,会令执行者降低戒备,进而造成意外情况发生。

这里有一份来自日本的早期文献资料,我认为其中揭示的规律,大体上同我国当下的情形相吻合,内容概述如下:

依据企业体量考察:超过半数的钣金意外出自员工不足五十家的小作坊,此类企业承担了百分之七十的零星作业量

按压力机的种类来看:绝大多数的事故源自曲柄压力机造成。有百分之一十七的事故由剪板机引发。

冲压机械事故有哪些_冲压事故分布规律_冲压事故分类

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事故出自五十吨以下的小型设备,百分之十八的事故来自五十吨到一百吨之间的中型设备,剩余的事故都发生在超过一百吨的大型设备上。

根据受伤位置来看:右手占比达到47.4%,左手占37%,面颈部占6.9%,右脚占3.8%,左脚占2.5%,头部占1.6%,前躯占0.5%,后躯占0.3%。

⑸ 按事故发生时的直接原因分析(见表3.1):

取送制件时引起的占31.5%;

发生在设备操作中改正或扶持材料的占25.6%:

模具安装调整中的占20.4%; 材料运输中的占13.9%;

安全装置不完备的占4.0%; 模具不好用的占2.0%;

起动踏板故障引起的占0.6%; 其它占0.6%

⑹ 按年度统计的事故总量来看:

这个五年期间的数值分别是:7445,其中死亡人数为4;7551,其中死亡人数为8;9047,其中死亡人数为13;8828,其中死亡人数为15;9176,其中死亡人数为18。(这些数据源自日本工业年鉴)

通过方式分析得知:用脚控制的有百分之六十九,用手按动的有百分之二十九。

保护装置类型分析显示:其中,采用双手按钮结构的有42%,选择拉手式构造的有26%,运用推手式构造的有16%,使用光电式构造的有14%,而栅栏式构造的仅占2%。

根据送料方式统计:人工投料的比例高达91个百分点,借助便携式设备进行送料的占6个百分点,采用自动装置送料的为3个百分点